文/葉雨涵 攝影/周丞甫、劉人傑
「姑不利將網振動,舉網針接西東,天河用現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在四周滿是網繩的工作室,鳳飛飛的老歌《補破網》陣陣傳來,這首讓人懷念的老歌除了道盡台灣漁村的百年風光,也是在地漁網師傅小莊老闆最喜歡哼的歌,吟唱漁網師傅對於漁網技藝的專注。
基隆山多腹地少,房子的格局多是門面窄版屋內狹長的形式,正濱漁港也不例外,海與山的距離最近僅有四十公尺,可想而知能運用的空間更是有限。然而,漁港周邊依然有不少修繕漁船的相關行業持續經營,在有限的腹地內,工作的範圍只有彈丸之地。
曾經輝煌的正濱漁港目前只剩下三間漁網店在進行漁網訂做與縫補業務。漁網師傅的工作也同時記錄著當地人的生活,隨著季節變換,不同季節訂製的漁網因為捕撈魚產的差異而不同,好比目前 6 月開始是透抽的季節,於 5 月時師傅們便陸陸續續編織補透抽的網目,做好出貨的準備。通常一件漁網需要結合兩種以上的網目,才能確實地在進入海中適當地展開進行捕撈。
小莊老闆來自宜蘭,年輕時與表叔隨著工作移居到正濱漁港學習漁網編制,在漁港吞吐量還很大的時代,小莊老闆與哥哥學成後便做起漁網頭家生意,加入正濱漁港這漁業大家庭。
基隆的漁業以拖網漁船為主要項目,而一組拖網基本長度是兩百米,每當訂單來的時線,漁網店狹長形的空間便作業時展開的拖網給佔據,從路口一路拉到屋底後高掛在兩旁的牆壁上,而師傅就站在中間的位置進行漁網縫補的工作。在台灣漁業最發達的時候,連南部的漁民都會委託小莊老闆與哥哥協助,也很長移動到其他港口協助,尤其當時在南部的漁民需要訂製巨大「圍網」的工作最需要大量人力,很常需要有一大組師傅一起製作。
如今漁港已經隨著海洋枯竭而沒落,在正濱這一帶從事漁網訂製的店只剩下三間。他們除了接漁網訂製與修補工作,也將這編網技術發展至運動網目上,像是棒球、網球與高爾夫球等運動用球網都需要透過編網師傅的巧手進行加工。
目前小莊老闆也和國立海洋大學共同開發「實驗型漁網」,協助學生採集特殊的海洋生物或海底研究素材。其中,有一個計畫為了採集海底土壤,特別邀請小莊老闆專業協助,用手上不同功能的編法組合出合適的網目與網徑,在拖拉過程不易受損的前提下掏出海底土壤,並且思考要如何在海底移動的過程中順利延展開來。
近期有越來越多設計科系學生或是周遭的商家會跟小莊老闆合作,希望能慢慢協助編漁網這項在地技藝找到全新價值,今年就與港灣共創藝術節合作推出了漁網的燈飾用於今年夏天藝術季的回饋品,除了希望大家來到這裡觀賞藝術品跟美好的港灣環境,也能透過這些物件,讓城市的人們對這些技藝有更深層的理解。
合作編輯/ 趙浩宏 此文章與 職人線上雜誌合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