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EWS_

Writer's picture濱山 星

基隆的記憶呢喃,來自雨都的逐格動畫導演 葉雨涵

Updated: Jul 3, 2018


文/ 雨島人 攝影/ 劉人傑

「高中的時候,自己能夠將物景或是角色進行風格化的描繪;當時的同學、老師都還滿喜歡的。有一段時間甚至為了順利請假不去學校,我還會在蓋請假單之前,畫些小插畫獻媚給老師。」

出生於基隆七堵的動畫創作者葉雨涵,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專職視覺設計與逐格動畫,作品《真心小癡》曾入圍2016第38屆金穗獎影展。她的創作看似天馬行空,卻總帶著對地方濃濃的情感,在她受訪的房間牆壁上掛滿各式插畫,都是她近幾年在基隆活動所創作的作品。在正後方有一個巨大的模型世界,是她最新逐格動畫作品和居民一起搭起的場景,正準備述說一個全新的逐格故事。

成為逐格動畫創作者

雖然從小就被迪士尼或是宮崎駿等動畫餵養長大,葉雨涵卻始終沒有動念選擇動畫做為創作的素材。直到高中的時候,偶然看到《我說阿我說》與《彼岸》兩支台灣短篇動畫之後,發現只使用平面圖片說故事太乏味,所以開始嘗試進入動畫的領域。

「隨手的日常物件在鏡頭前面輕巧的擺動幾下即可賦予它動感的生命,非常有趣。」

後來選擇進入台南藝術大學動畫系之後,她發現自己最著迷的形式是逐格動畫,並且開始學習善用逐格的手法讓作品充滿奇幻的靈動感。逐格動畫的方法除了能讓物件動起來,她也熱衷於搭建場景,也因此開始研究怎麼去搭建、用什麼搭建、怎麼經營一個自己喜歡的畫面,然後慢慢讓逐格動畫充滿她的生活。

想成為一個在故鄉土地上說故事的創作者

「永遠記得安哲毅老師說的『好好說故事,說個好故事,很難嗎?』『真的很難。』」

相對於對於自身美感的自信,「說故事」是葉雨涵認為最難的創作過程。她認為自己一開始創作時,關注的事情過於表面,想說的故事都像是無病生吟,很難說個好故事。直到他逐漸發現,自己在當時生活經驗累積很少,缺少對周遭的人事物的關懷與參與,於是他決定改變,也造就了葉雨涵後期創作地轉變。

「他們沒事口袋就收著一些微不足道卻在我心理閃閃發光的故事,這是我認為耆老訪談最有趣的部分。」

不過遠離故鄉的離愁終究會抓回雨都孩子的想念。雖然在台南念書好幾年,但在充滿復古味道的府城多年,也開始會想到跟台南發展歷史軌跡相似的基隆,於是在在動畫研究所畢業前夕,他開始尋找同樣熱愛故新的基隆青年,與他們一起研究故鄉的史料與回憶錄旁、參與讀書會、講座、訪談在地耆老,讓離鄉多年的葉雨涵以最真實且深刻的方式理解自己的家鄉,養成跟路上長者搭訕兩句的能力。然後悉心把蒐集到的故事整理成素材,做好為故鄉說好故事的第一步。

正濱漁港的草根共同創作

2018年初,葉雨涵開始與正濱漁港的在地組織一起進行藝術共創。共創(Creator In Residence , CIR) 的概念,強調的是透過創作者,讓在地的人一起對話和創作,這樣的方式強烈回應了她所希望的創作方向,於是她很快將自己蹲入社區,與地方耆老聊天挖掘故事。

「這個景象和當時景象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相同,但可以讓大家知道,這地方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而這東西開始被產地化,大家做的船也和藝術家產生了對話性,再帶到動畫的影像裡面,串起來的話就會成為一個片段,這些片段將會組成專屬於這個地方的故事。」

在這段時間,她發覺到這裡的居民很喜歡聊過去繁榮漁港的消逝光景,而每個人講出來的故事也都充滿了自己獨特的回憶,為了邀請居民們一起創造新的逐格動畫,於是她在今年初辦了兩場工作坊,邀請在地人到她的逐格場景中製作一艘自己記憶中的船,也開始透過許多模型重建耆老們回憶中的景象。

目前葉雨涵也還在為新的作品努力中,預計會在今年七月底的正濱港灣藝術節第一次露出,她也希望到時候在地的阿伯阿姨們能一起來看這個動畫,一起享受曾經消逝的兒時記憶。


責任編輯/ 趙浩宏 此文章與職人線上雜誌合作

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